在确定区域采用的技术措施前,应充分理解狭义与广义LID 的区别。狭义的 LID 主要关注二级开发地块、道路、绿地、广场等自身径流雨水的控制,以小型分散的源头控制设施为主,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应对大流域、特大暴雨事件的能力不足,很多时候需结合红线内与红线外、源头与末端、小型与大型设施进行综合控制。因此,《指南》将 LID 拓展为广义的 LID 雨水系统,即符合 LID 理念的各种尺度和类型的设施的整体。广义的 LID 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时,首先要对基础数据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分析,掌握技术指标分解等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来实现整个区域的控制目标。而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应因地制宜,如未建或待建的新城区,可通过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融入海绵元素,对道路、小区、水体等进行相应设计,综合实现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对建成区,可在传统排水规划中合理纳入防涝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相关的新内容,来进行补充和完善。但对已建城市面临的城市绿地、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限制,如何权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将现有落后、老化、低标准的雨水基础设施和密切关联的城市道路、绿地、建筑及水系等进行全面的提标
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别可以采取不同融资模式,如雨水集蓄利用、多功能调蓄公园、生态停车场等项目可提供新增水资源供给量、门票、停车收益等,此类项目可通过授予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按照 B O T 模式推进。而沙坑、河湖水系的雨水功能性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虽然不具备使用者付费基础,但此类改造工程可带动周边地价升值,政府可通过土地出让金收入逐年偿还社会资本金,并与社会资本共享土地增值收益。再如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建设与改造工程、城市绿色道路建设与改造工程等非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建设 BO O 、委托运营等方式推进。此外,通过出台雨水排放收费政策,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政策,可极大推动 PPP 模式在新型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领域的应用。
随着《指南》的颁布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很多城市正积极地编制实施计划,而海绵城市跨越式发展可能导致地方单位短期内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知识的缺失,前期调查研究资料、经验积累不足,专业人员对城市现代雨洪管理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标准等理解不够,导致在项目落实过程中遇到困难。很多人会疑惑,面对已建成区落后、老化的管道系统的提标改造,究竟是采取“满城挖”式的整体重建方式还是通过应用模型进行内涝风险评估,采取源头控制、路面改造、局部调蓄等或综合性措施来实现?在面对老旧城区居住小区改造时,本身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就雨污合流,可能不存在分流制雨水管线,那么道路进行分流制改造后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再如未来中国城市雨水系统管理究竟是走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还是以 LID 等绿色基础设施为主、或二者结合的路线,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如果对这些普遍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对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指标、全新的计算方法、模型工具的应用如果缺乏清晰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会导致初步规划设计的错误,同时也会使得工程实施方案难以落地,从而使得项目无法达到既定目标,不能解决综